同一個星球上,沒有人是旁觀者

在地球南端,90 幾萬斐濟人住在遍布 300 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度上,曾是南太平洋的熱帶天堂,如今與鄰近的所羅門群島都面臨極端氣候的嚴重威脅,「以前生機蓬勃的田園變得毫無生氣,」一名斐濟小男孩說,「我的家正慢慢地消失。」

Talanoa是斐濟語,以包容、接納空間進行對話之意,曾在2017年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的語彙,也是當地聊天、收集新資訊及解決歧見的傳統方法。極端氣候向來被認為是「大家」的責任,在這概念下,個人行動很容易被忽略。但近年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,也像是大自然向人們「對話」,提醒地球上相互依存的人們意識問題的急迫性,每個微小行動並不是改變未來10年、20年的氣候環境,而是保衛自己眼下生活的必要付出。

當偶發的氣候事件成為日常

2022年初,歐洲經歷30年來最強烈的冷風暴侵襲,南半球的阿根廷卻在1月份遭受乾旱及異常高溫,野火燎原幾將濕地焚為焦土;自2月陷入衝突的烏克蘭人民,迎擊戰火及「極地渦旋」降至-10℃至-20℃的嚴寒侵襲;同時,澳洲東岸也未能倖免於暴風雨釀成的空前水災。

儘管氣候事件的成因非常複雜,全球暖化持續影響氣候秩序確是事實,連同去年美國12月受30個龍捲風侵襲,以及台灣經歷50多年來首見的缺水危機,號稱「史上最強」的極端氣候事件密集出現,恐怕無法說是偶然。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2021年發布之研究指出:2011至2020年,全球陸地溫度上升1.59℃。全球暖化每增溫0.5℃,就會提升極端炎熱事件的強度和頻率,包括熱浪、強降雨等,遭受「百年一遇」災害人口將持續增加。

這是世界的現況,不是遙遠的未來

世界經濟論壇(WEF)《2022 全球風險報告》於1月發布針對全球政商、學界領袖調查結果指出,未來10年內全球面對的10大風險中,分居前三名頭號威脅就是氣候行動失敗、極端天氣、喪失生物多樣性。聯合國更指出,「氣候災害的風險並不是意味遙遠的未來,這些是全球數百萬人的現實且不會消失。」

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、規模及強度更難以預料,海水倒灌、暴雨成災 持續成為受災居民的日常挑戰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(UNICEF)指出,全球近半數兒童居住在氣候極端高度風險的國家中,極度缺乏基本設施,若遇上氣候變遷影響,將遭遇生存危機。國際世界展望會總裁安德魯.莫利(Andrew Morley)表示,氣候變遷威脅的不是弱勢兒童的未來,而是孩子現在每一天都因氣候變遷而受災、飢餓、被迫遷徙、艱困求生。「兒童是最不需要為氣候變遷負責任的族群,卻承受最嚴重的後果。」